資本市場波譎云詭,財務造假的陰霾不時籠罩,嚴重沖擊投資者信心,破壞了整個市場規則和誠信體系建設。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典型刑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廖某茂通過財務造假的方式致使某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在并購重組期間被騙,遭受數十億元損失。法院以合同詐騙罪判處廖某茂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依法追繳廖某茂犯罪所得19億余元并發還被害單位。
印章的偽造與文件的造假,為財務造假的實施提供了可乘之機。動碼印章作為信創國產化背景下的智能印章管理工具,為打擊假印章、假文件提供防偽溯源技術手段,讓投資者能夠更便捷、快速地識別文件真偽,有效規避因虛假文件導致的資金損失風險。
【基本案情介紹】
被告人廖某茂系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2015年起,廖某茂為增加某科技公司市值進而為高價轉讓作準備,安排公司財務、倉儲等人員通過私刻交易相對方印章、偽造采購、銷售單據及流水等方式虛增公司經營業績。2016年12月,被害單位某機電公司決定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某科技公司全部股份。為隱瞞真實業績情況,在某機電公司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調查時,廖某茂又采取截留詢證函、偽造回復函證等方式,騙取某機電公司信任,致使某機電公司以34億元收購某科技公司全部股份,廖某茂以其持有股份獲得19億余元。經評估,某科技公司實際股權價值僅為9.8億元,廖某茂通過財務造假手段取得的評估價值與真實價值的差額達24.2億元。
——案(an)情信(xin)息來自(zi)每日經濟新聞(wen)
從近年行政處罰案例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系統性、隱蔽性、復雜性特征越發突出。一些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常通過偽造銷售合同、財務單據、銀行流水等造假方式虛增利潤和財產,而印章是驗證材料真實性的關鍵要素。偽造印章可直接生成虛假文件,為騙取資金或轉移財產提供依據。
在財務造假花樣翻新的形勢下,投資者在沒有見過合作方真章樣式的前提下,如何能精準識別虛假文件、虛假印章,避免自身利益受損呢?動碼印章的出現,為打擊造假行為帶來了全新解決方案。
動碼印章在蓋印每份文件時,都會生成唯一的動態防偽印跡,真正做到一章一碼,利用AI分析并解碼圖形,復原原始數據,印跡與文件綁定具有唯一性,大眾識別實現智能化,投資者只需掃描文件上的動態防偽印跡,即可對文件的蓋章信息進行溯源,包括蓋章時間、地點、蓋章人以及蓋印原文件等詳細信息,便于鑒別真偽,留存法律依據,從源頭杜絕假章、假文件。
以上案例某科技公司相關單據需外部單位簽字或蓋章的,均由某科技公司財務部人員模仿簽字,或由公司財務部人員使用私刻的部分客戶和供應商的公章、財務專用章等蓋章。如要求公司出具帶有動態防偽印跡的相關單據,防偽溯源技術可針對上述情況不僅從技術層面遏制假印章、假文件的流通,更從為投資者筑牢了一道防線,讓他們可以在面對各類投資文件時,能夠隨時隨地、快速地進行甄別,避免經濟損失,為投資者防范財務造假筑牢堅實防線。
秉持“讓天下沒有假章,讓用章安全快捷”的使命,動碼印章致力于成為中國印章數智化革命的引領者。財務造假是證券市場的毒瘤,常見財務造假犯罪其中就包含虛假證明文件,應對財務造假新花樣,動碼印章以科技利刃斬斷造假者偽裝鏈條,幫助廣大投資者有效防范識別陷阱,守護誠實守信市場生態。